脾胃弱則百病生「脾虛的9大表現」你占幾條?教你6招輕鬆解決



脾胃負責吸收和運化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稱其為「倉廩之官」「後天之本」「氣血生化之源」。

食物經胃初步消化成食糜,由脾進一步加工成水谷精微,並將這些精微物質轉化為氣血運送給全身臟腑組織。

維持五臟六腑正常運作的氣血,主要來源於脾胃。

一旦脾胃的功能受損,所有臟器均無法正常工作。

因此,脾胃弱則百病生。

脾胃虛弱到底對身體會有何影響?


Advertisements

一、心

中醫認為:心為君主之官,主管著整個身體的運行。

脾胃是化生氣血的器官,如果脾胃虛弱,那麼化生氣血的能力就會減弱,從而導致心肌缺血和供血不足。

輕則出現心悸、胸悶等心臟不適,重則引起心梗等危及生命。

二、肺

中醫認為,脾與肺是母子關係,肺屬金,脾屬土,脾土能生肺金。

如果脾胃受損,脾土不能養肺金,就會導致肺氣不足,皮毛不固,身體就容易感受外邪而感冒、咳嗽。

三、肝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中有:「土得木而達」。

表明脾胃對飲食的收納、腐熟及水谷精微的輸布運化功能,不僅需要自身功能正常,而且需要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。

胃納脾運、脾升胃降都需要肝氣的調節。

反過來,肝精氣的貯存,以及功能的發揮,又需要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涵養。

Advertisements


四、腎

腎藏精,是先天之本。

脾主運化水谷精微,是氣血生化之源,為後天之本。

脾氣的健運需要腎陽的溫煦,而腎精也需要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。

腎和脾互相依賴、互相影響。

Advertisements

脾虛使水谷精微吸收減少,無法滿足腎臟的需求就會出現腎虛,出現手腳發冷、水腫等癥狀。

如果腎陽不足,就會導致脾陽虧虛,出現食谷不化、五更瀉等癥狀。

六、水濕

脾喜燥惡濕,脾主運化水液,脾胃弱會導致水濕滯留,產生濕、痰、飲等病理產物。

這些是導致肥胖、糖尿病、結節、腫瘤等的主要因素。




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脾胃虛弱?

主要從以下9方面觀察


Advertisements

1、唇色蒼白

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。

當脾胃虛弱時,氣血生成不足,會表現出唇色蒼白。

2、臉色暗黃

五臟對五色,不同的臟腑問題會表現出不同的臉色。

如心臟病容易出現臉色發紅,因為心主紅色。

脾主黃色,脾虛者往往臉色暗黃。


Advertisements

3、容易便秘或便溏

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於氣血的充養和津液的滋潤。

脾胃主管氣血生化和津液運化。

因此,脾胃虛弱容易大便導常。

4、睡覺流口水

中醫認為:五臟化液,脾為涎,口為脾竅,涎出於口,涎為脾之液。

涎就是口水,脾虛時管理涎的能力下降,口水就會不聽使喚亂跑。

因此,睡覺流口水是脾虛的典型癥狀。


5、易胖或吃不胖

脾虛者可表現為易胖,是脾運化功能下降,使多餘的脂肪容易囤積。

也可表現為吃不胖,是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,無法把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保留下來。

6、水腫

中醫對於水腫病機的理解,認為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其制在脾。

另外,脾主管水濕運化。

因此,水腫患者和脾胃功能下降密切相關。

7、手腳心愛出汗

脾胃有運水化濕的功能。

脾胃虛弱時,運化水濕能力減弱,濕熱容易滯留在體內,濕熱下走,會從四肢末梢排出,表現出手腳心愛出汗。

8、白帶色白、無臭味

脾虛容易濕盛,脾主管小腹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