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2歲音樂教父仙逝!從被人人輕視到「憑兩句歌詞」成樂壇巔峰 如今「半個華語圈」都為他發文悼念

不是每一位老人都能走過這個寒冬。

放眼文藝圈,這個冬天,我們已經失去了倪震、失去了西西。

而今天,噩耗傳來。

與黃霑並稱「輝黃二聖」的顧嘉煇,於加拿大逝世,享年92歲。

而去世前,則因輕度新冠而住院一周。

於是,群星紛紛悼念。

鍾鎮濤回憶往昔,稱其為「中國香港開埠以來偉大的作曲家,沒有之一」。

《仙劍奇俠傳》的配樂麥振鴻發布微博,「致敬我最親愛的偉人顧老師」。

Advertisements

甄子丹感謝其為這個時代留下了作品,劉德華說他是香港樂壇瑰寶,其他諸如鄭少秋、汪明荃、區瑞強等人紛紛表示懷念。

Advertisements

當一個個「偉大」「教父」「瑰寶」等詞加諸於顧嘉煇身上時,年輕一點的朋友或許會感到疑惑:

顧嘉煇是誰?

在Sir看來,顧嘉煇的成就不僅是香港樂壇教父。

更是香港影視音樂界的教父。

每一個看過港片,看過TVB的人,沒有人沒聽過顧嘉煇。

01

不朽香江名句

都知道黃霑毒舌,但鮮有人知道他曾這麼形容過顧嘉煇:

最近我給他改了個很得意的花名

叫貝多煇

因為他在我的心目中

根本是流行音樂方面的貝多芬

評價之高,讓人感嘆黃霑捧起人來也是毫無保留。

Advertisements

顧嘉煇是不是流行音樂界的貝多芬我們另當別論,但黃霑對顧嘉煇的推崇可謂是有目共睹。

年輕時稱其為天才,一邊強吻顧嘉煇,一邊得意洋洋拍下照。

而到了晚年呢?

Advertisements

你或許會看過黃霑那篇著名的博士論文,《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》,裡面提到顧嘉煇時更是推崇備至。

以至於那篇《我愛顧嘉煇》的開頭就是表白性的表述:

能認識顧嘉煇,是我畢生的光榮。而居然可以和他合作,又合作了這麼多年,更合作了這麼多歌,卻真的是我莫大的幸運。

——《黃霑書房--流行音樂物語》

過度吹捧?

不,顧嘉煇值得如此的評價。

可以這麼說,沒有顧嘉煇,就沒有港樂的今天。

你知道最早的粵語歌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嗎?在七十年代的香港,粵語歌本是「難登大雅之堂」的代名詞,以至於廣東話對白的電視劇,都要用國語演唱主題曲,方顯得不那麼下里巴人。

但改變來自一首叫做《啼笑因緣》的電視劇主題曲。

當年《啼笑因緣》製作時原本也是打算配上一首國語歌做主題曲的,於是找到了顧嘉煇,但顧嘉煇轉念一想:為什麼不寫首粵語歌做主題曲呢?

Advertisements

於是,1974 年,《啼笑姻緣》開播,那首以中國傳統的月琴和二胡主奏,卻用AABA西洋曲式的主題曲大爆。

這才打破了幾十年的粵語歧視,成就了港樂開山之作。

不僅如此。

Advertisements

他擔任TVB《歡樂今宵》音樂總監期間,寫的那首《晚安歌》,僅僅兩句歌詞「歡樂今宵再會,各位觀眾晚安」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。

他給TVB劇集寫歌,隨著《家變》、《狂潮》的熱播,加之許冠傑等人的影響力,粵語流行曲逐漸變成了港樂的主流。

而其後呢?

1982年,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,顧嘉煇作為評委選出了梅艷芳,也是因此,香港樂壇才多了一位大姐大。

1986年,《英雄本色》上映,張國榮演唱了電影主題曲《當年情》,這首顧嘉煇作曲的音樂流行至今。

其他的歌,諸如《上海灘》、《獅子山下》、《東方之珠》、《萬水千山總是情》、《一生有意義》、《摘星》、《焚心似火》、《滄海一聲笑》等曲更是讓鄭少秋、羅文等人大紅大紫。

2015年,他在紅磡開「顧嘉煇榮休盛典演唱會」,助演的嘉賓更是排到了法國:鄭少秋、汪明荃、張敬軒、葉麗儀、張德蘭、仙杜拉、謝安琪、葉振棠、關菊英、陳潔靈……

Advertisements

以至於鄭少秋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:

獅子山下,殿堂級人物。

但Sir覺得,顧嘉煇的成就不僅於此。

一方面,他奠定了人們對於武俠劇的記憶。

他寫了大量的電影電視的主題曲,尤其是武俠劇,比如《射鵰英雄傳》、《楚留香》等劇把國樂和西洋音樂結合,打造了最早的中國風。

最著名的當屬《滄海一聲笑》。

這首顧嘉煇編曲的作品中,不僅有中式的大鼓、古箏、簫笛,還有西式的各種樂器,加上黃霑傳統的五聲音階,一首迴腸盪氣而又中國風滿滿的作品便誕生了。

△ 圖源:B站@光影音樂匯

而另一方面,他為電影配樂又做出了許多的貢獻。

比如李小龍的《精武門》、《唐山大兄》、《龍爭虎鬥》,許冠文的《天才與白痴》,宋存壽的《窗外》等等。

以至於早年金馬、金像、金曲等獎項拿到手軟,晚年乾脆被奧斯卡請去當評委,給別人頒獎了。

所謂配樂師,大概就是顧嘉煇的樣子

明明他從未露臉,卻用自己的音樂,串起了那個時代一張張風華絕代的容顏。

然而,這不朽的香江名句,正如《獅子山下》所唱,並非得來容易:

同處海角天邊,攜手踏平崎嶇,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。

傳世佳作的誕生,是一個人,乃至一個時代的拼搏。

02

攜手踏平崎嶇

但讓人吃驚的是,如此重要的大師,幾十年來卻從未有人寫書介紹過他。

更遑論拍攝紀錄片了。

就算是從小便聽顧嘉煇的Sir,也是翻遍了大小資料庫,通過一個個碎片才得以拼湊出顧嘉煇完整的一生。

為何?

一方面是因為顧嘉煇一直以來的低調與寡言。

另一方面,則是在他的身上,我們看到的是典型的香港精神,這種精神講求的是踏實的努力,而不是炫耀。

你知道香港樂壇教父是多少歲接觸音樂的嗎?

答案是十七八歲。

而在此之前,出生在廣州的他一直以為自己會當一個畫家。

然而造化弄人,抗日戰爭爆發,廣州淪陷。

不得已,輾轉逃難,哪怕與顧媚雙雙考入廣州美專,都因為學費太貴,不得已放棄入學。

舉家移居香港后,生活愈發艱辛。

不僅住在棚屋區,白天還要在化驗室工作,到了晚上才能去讀夜校,學習一些知識。

於是,直到姐姐外出賣唱,弟弟顧嘉煇才耳濡目染,略懂音樂一二。

但彼時的香港樂師,最是輕賤。

當粵語式微,香港樂師良莠不齊,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老闆們,自然更願意啟用師承西洋、質量過硬的菲律賓樂師。

以至於香港影壇請配樂,都流傳著「賓佬音樂,必屬佳品」的觀念。

很多年後,顧嘉煇在和黃霑談起這種狀況時明顯表示出憤憤不平的神情。

但那又怎樣呢?

現狀無法改變,唯有拼盡全力。

那些年的顧嘉煇,大概有十年的時間放在了努力學習方面,他跟隨菲律賓樂師Ray Del Val學琴,在麗的呼聲的節目中伴奏中西流行樂,成立樂隊演奏爵士樂,把粵語音樂、老上海音樂、西洋音樂多方面融合了起來。

終於在1959年,在中環的一間西洋會所表演后,才得以與菲律賓籍和西洋樂手們平起平坐。

但更重要的轉折發生在1961年。

那一年,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創始人來港,在一家夜總會裡發現了顧嘉煇,於是心存培養的念頭,答應他可以去入讀伯克利,並提供獎學金。

怎麼選?

一方面彼時顧嘉煇已然成家,需要養活一家大小,另一方面他明知只有學習才能進步,要放棄這個機會嗎?

幸好,那些年他幫一位叫做方逸華的歌星伴奏過,也幸好,方逸華認識邵氏的老闆邵逸夫,於是顧嘉煇便找到了邵逸夫幫助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