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藏玄機?為何古代皇帝選用「朕」做專屬代稱,史學家:將朕拆開你就明白了

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史上,秦王朝自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「六王畢,四海一」創立為始及至「二世而亡」不過僅僅十餘載,於厚重的歷史而言,它就如流光一般瞬息而逝,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,嬴政以及他的秦王朝為後世留下的政治遺產卻不勝枚舉。


「皇帝制度」便由嬴政而始,在前221年統一六國之後自認為「功過三皇、德蓋五帝」的嬴政,在李斯的建議之下,結合「三皇、五帝」稱謂,皇帝這一稱號誕生。與之同生的除了皇權至尊以外,還有「朕」這一稱謂的專屬化。皇帝自此以朕稱,直至1912年大清滅亡。

皇帝專權,我們不難理解,這本就是封建社會、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結局,而且這種結局也隨著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、完善,直至明清時期達到的鼎盛。

Advertisements


但我們不禁要問的是,在「余」、「朕」、「我」、「吾」、「台」、「卬」等第一人稱代詞盛行的春秋戰國時期先秦時期,為何最後秦始皇嬴政又要獨獨選定「朕」這樣一個稱謂作為皇帝的專屬名詞呢?是機緣巧合嗎?


對於「朕」這個名詞,在先秦時期並不鮮見。「朕」作為第一人稱代詞,意思便是「我」,其使用者更是從達官顯貴、士大夫、王再到平民百姓都有。


Advertisements

屈原有句「朕皇考曰伯庸」「哀朕時之不當」「回朕車以復路兮,及行迷之未遠」;《書·堯典》之中亦有句「汝能庸命巽朕位」。《爾雅·釋詁》中則說「朕,身也。」東漢文學家蔡邕直言:「朕者,我也。上古尊卑不嫌,貴賤共之。」意思已經十分明確,「朕」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只是一個尊卑貴賤共用的詞語。


那麼「朕」又到底有何魅力會讓它脫穎而出呢?事實上,「朕」作為第一次人稱代詞,最早見於甲骨文上的記錄,而與「余」、「吾」、「我」相比,它的起源、使用更早;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,在戰國末期時「朕」的使用上也出現了相當大變化,原本在日常的口語之中流行的朕,已經僅見於書面用語之中,反觀則是「我」「吾」這些更加具有口語化、更具有流通性、更加貼近群眾的用語的盛行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