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茲海默症有救了?82歲老翁「靠最新手術」2天後認出女兒 大小便能自理「還每天打籃球」 

她深有體會的一點是,對待阿茲海默症患者,不能一味糾正常人眼中的「錯誤」,而要試圖理解和對話。「他的認知在另一個空間,如果你能理解他那個空間,就可以跟他對話、引導他,讓他每天像個人活著。」楊嵐把父親術後每天的變化記錄下來,發在社群帳號,儼然成為一本雲端護理日記,目前已經更新到術後第229天。


一些患者家屬看到後,會給她私訊或留言詢問。為了便於交流,楊嵐在多個平台都建立了患者家屬交流群,目前各平台的群成員,共1萬多人。同時,為了解答網友的疑惑,每當父親睡覺或者打籃球時,她會開直播跟家屬們互動,「希望幫到更多的阿茲海默症家屬,希望這些患者能像爸爸一樣。」


「一人失能、全家失衡」是其中部分家庭的真實寫照。尤其對於中重度患者而言,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,是家屬們共同的心願。頸深淋巴-靜脈吻合術的出現,給患者及其照護者們、帶來了新希望。正如楊嵐所稱,「手術後,我爸爸大小便自理,尊嚴守住了;晚上能睡覺,我們全家人都輕鬆了。」頸深淋巴-靜脈吻合術(英文縮寫為LVA)是一種創新的顯微外科手術,由浙江省人民醫院手外科原主任、杭州求是醫院院長謝慶平首創,最初用於治療淋巴水腫,後來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。

Advertisements


該手術透過在頸部建立淋巴管與靜脈之間的吻合,改善大腦淋巴液的引流,減輕大腦內毒素和廢物的積累,從而緩解阿茲海默症症狀。手術的患者,術後雙側頸部各有一道疤痕。不過,該手術目前在醫學界仍面臨著爭議,手術效果、機制與臨床證據等都是爭議焦點。LVA手術在不同的醫院和不同的患者身上的效果,存在一定差異。部分患者存在術後短期內效果明顯,後期會出現波動、甚至反彈的情況。

Advertisements


對此,該術式的首創者謝慶平、受訪時表示,相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狀況,對於LVA手術目前存在的不同醫院的治療效果差異爭議,要客觀看待。它有希望改善部分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狀態,減緩病人的病情進程,減輕病人家屬的痛苦。至於部分患者的術後反彈,他指出,這並非手術的必然結果,而是一種個體化現象,由患者個性、手術醫生技術水平、手術方式的差異等多因素引起。


其中,一位安徽的患者做完手術後,情緒逐漸穩定,脾氣暴躁越來越少,睡眠品質也在逐步改善。不過,另一位50多歲就發病、至今已十幾年的患者,術後效果未達到預期。提到效果為何因人而異時,廖建明坦言,目前仍無法確定。實際上,臨床證據不足,是LVA手術尚未得到廣泛承認的原因之一。「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多中心臨床試驗,因此沒有切實可靠的證據來證明(其效果)。」

Advertisements


「目前認為LVA手術還處於探索階段。」結合該手術現狀,廖建明提醒,如果患者或其家屬有手術意願,最好選擇專業的診療機構,先到神經內科進行規範診療。如果確實口服藥物無效,再考慮手術。他始終認為,阿茲海默症在神經內科的專業範疇內。即使他本人所在的神經外科,也只是神經內科的輔助。神經內科有規範、專業的診療資質,能正確進行認知功能評分。
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