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歲孫子頻繁摸頭!奶奶覺得不對勁「帶去檢查」醫生嘆:幸虧來得及
但你知道嗎?有研究發現,約有20%的學齡癲癇患兒,癥狀最初被誤認為是注意力障礙或心理問題,直到發作嚴重才確診。
所以說,作為家長,最重要的不是成為醫生,而是成為孩子的「身體觀察員」。你不需要會看腦電圖,但你要能看懂孩子的異常行為。
Advertisements
尤其是在孩子出現反覆動作、情緒變化、發獃、眼神異常的時候,千萬別忽視。
有些家長擔心,一旦確診癲癇,是不是就要吃藥一輩子?其實不然。
兒童癲癇的治療效果整體是比較理想的。大約70%至80%的患兒,在規範用藥后可以完全控制發作,甚至逐漸停葯。
Advertisements
關鍵是早發現、早治療、科學評估。
治療癲癇,並不是簡單的「吃藥壓電」。醫生會根據孩子的年齡、發作類型、腦電圖特點來選擇最合適的藥物,避免副作用對孩子發育造成影響。
而配合生活方式的調整,比如保證規律睡眠、避免感冒發熱、減少電子產品刺激,也能顯著降低誘發風險。
Advertisements
在這裡,必須要特別提醒一點——癲癇不是智力低下,也不是精神病,更不是「不能說的病」。很多家長因為怕孩子被貼標籤,諱疾忌醫,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
只要科學面對,癲癇並不可怕。電影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裡的男孩,現實中就是一位曾患癲癇的鋼琴天才。
癲癇並不意味著孩子的人生被限制,只是他的大腦需要一點「額外的關照」。
Advertisements
也不是所有「摸頭」都需要高度警惕。
頭皮瘙癢、頭髮油膩、心理焦慮、注意力集中時的小動作,也會出現類似行為。但關鍵在於——有沒有變化。
如果這個動作突然出現、持續時間長、伴隨其他身體或情緒異常,那就值得警惕。
說到底,孩子的身體不會說謊。你看到的每一個「奇怪行為」,背後可能都有一個「想被看見」的信號。
你不用做專家,但你要做那個能聽懂身體語言的大人。
寫到這裡,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:孩子老是摸頭,是調皮,還是有問題?
答案是——看似小動作,有時也是大信號。
來源:toutia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