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歲孫子頻繁摸頭!奶奶覺得不對勁「帶去檢查」醫生嘆:幸虧來得及
9歲的孩子,大腦正處在飛速發育期,很多身體信號,其實都是身體在「求救」。我們常說「孩子不會裝病」,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孩子真的不會撒嬌,而是他們的身體語言,往往比嘴巴更誠實、也更緊急。
摸頭這個動作,如果頻繁、持續,還伴隨著其他一些微妙變化,很可能是一個藏得很深的「健康警示燈」。
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。這個男孩9歲,成績中等,性格內向,平時也不怎麼鬧騰。
最近幾個月,奶奶發現他經常一言不發地坐在沙發上,手卻總在頭頂來回摸,有時候還反覆搓頭髮,一開始以為是頭皮癢,換了洗髮水也沒用。後來甚至發展到放學回來一坐就是十幾分鐘,眼神發獃,嘴裡不說話,手卻不停地在頭上「作業」。
奶奶有點擔心了,帶去醫院檢查,醫生做了詳細的問診和腦電圖檢查,結果讓全家人都倒吸一口氣——孩子其實不是單純的「摸頭」,而是出現了輕度癲癇的典型表現之一:運動性小發作。
你可能聽過癲癇,但你知道嗎?癲癇並不都是那種全身抽搐、口吐白沫的大場面。很多兒童癲癇,尤其是輕度的,表現非常隱蔽。
就像這個男孩,他的「摸頭」其實是一種局部肌肉的重複性動作,屬於癲癇的一種發作形式。醫生解釋說,如果不是奶奶細心留意,繼續發展下去,孩子的學習、情緒,甚至智力發育都可能受到影響。
說到這,你可能會想:癲癇不是遺傳病嗎?我家裡沒人有癲癇啊,孩子怎麼會得這個病?
癲癇的成因其實非常複雜,遺傳只是一部分原因。在兒童癲癇患者中,很多都是「無家族史」的孤發個案。
研究顯示,出生時缺氧、早產、產傷、腦部感染、顱腦外傷,甚至某些代謝紊亂、微量元素缺乏,都可能成為觸發因素。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大腦神經網路尚未完全成熟,一些外部刺激(比如睡眠不足、高熱、強光刺激)也可能誘發腦電活動異常。
癲癇就像一場「電路短路」,腦細胞突然間出現異常放電,導致身體局部或全身出現不自主的動作、意識障礙或感覺異常。
更關鍵的是,這類「隱形癲癇」並不容易被發現。
你可能看到孩子發獃幾秒、點頭幾下、摸頭幾下、突然停頓、翻白眼……這些動作,日常看起來都不嚴重,但如果頻繁出現、模式固定,極有可能是癲癇小發作的信號。
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「正常小動作」還是「癲癇前兆」呢?醫生建議重點看這幾個方面:
第一,動作是否有規律性。
比如每次都在同一個場景、同一個時間段發生。 第二,是否伴隨意識變化。
比如叫他不應、眼神遊離、反應遲鈍。 第三,是否短暫、高頻、重複。
比如一天內發生多次,每次幾秒到幾十秒。 第四,是否影響到學習和注意力。
比如上課時突然發呆、寫字中斷、成績突然下滑。
這些都是「看似不嚴重,其實大有問題」的表現。很多家長錯過了「黃金干預期」,是因為總以為孩子「調皮」、「不專心」或者「青春期情緒化」。
但你知道嗎?有研究發現,約有20%的學齡癲癇患兒,癥狀最初被誤認為是注意力障礙或心理問題,直到發作嚴重才確診。
所以說,作為家長,最重要的不是成為醫生,而是成為孩子的「身體觀察員」。你不需要會看腦電圖,但你要能看懂孩子的異常行為。
尤其是在孩子出現反覆動作、情緒變化、發獃、眼神異常的時候,千萬別忽視。
有些家長擔心,一旦確診癲癇,是不是就要吃藥一輩子?其實不然。
兒童癲癇的治療效果整體是比較理想的。大約70%至80%的患兒,在規範用藥后可以完全控制發作,甚至逐漸停葯。
關鍵是早發現、早治療、科學評估。
治療癲癇,並不是簡單的「吃藥壓電」。醫生會根據孩子的年齡、發作類型、腦電圖特點來選擇最合適的藥物,避免副作用對孩子發育造成影響。
而配合生活方式的調整,比如保證規律睡眠、避免感冒發熱、減少電子產品刺激,也能顯著降低誘發風險。
在這裡,必須要特別提醒一點——癲癇不是智力低下,也不是精神病,更不是「不能說的病」。很多家長因為怕孩子被貼標籤,諱疾忌醫,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
只要科學面對,癲癇並不可怕。電影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裡的男孩,現實中就是一位曾患癲癇的鋼琴天才。
癲癇並不意味著孩子的人生被限制,只是他的大腦需要一點「額外的關照」。
也不是所有「摸頭」都需要高度警惕。
頭皮瘙癢、頭髮油膩、心理焦慮、注意力集中時的小動作,也會出現類似行為。但關鍵在於——有沒有變化。
如果這個動作突然出現、持續時間長、伴隨其他身體或情緒異常,那就值得警惕。
你不用做專家,但你要做那個能聽懂身體語言的大人。
寫到這裡,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:孩子老是摸頭,是調皮,還是有問題?
答案是——看似小動作,有時也是大信號。
來源:toutiao